一对年轻的90后父母带着孩子去逛街,不知因为什么原因,孩子趴在地上打起滚来,父母远远地看着孩子“表演”,不予理睬。
这对90后父母的育儿方式引起热议,很多网友都说:“这对父母干得漂亮,小孩子就是不能惯毛病,要让他知道打滚哭闹是没用的,否则以后会经常用这招来要挟你。”
这就是摆烂式育儿的表现之一。
摆烂是一个网络热词,意思是当看到事情无法向好的方向发展的时候,干脆放任不管,停止干涉,任其向坏的方向发展。
很多90后的父母都奉行摆烂式育儿的理念,面对孩子的胡闹,家长不为所动甚至推波助澜,通过反向刺激来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。
大部分年轻网友对于这种育儿方式都是持支持的态度,认为孩子胡闹就是为了要挟父母,父母妥协就输了。
但是也有一些专家指出,摆烂式育儿并不值得提倡,因为长远来看,它对孩子的成长有不良的影响。
1、不利于孩子自尊感的培养
孩子的自尊能力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孩子的内驱力。
心理学研究表明,孩子的自尊心在2-3岁的时候就开始萌芽了,他们开始有自己的意识,并且开始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,而且会通过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和行为反应,来奠定自己自尊的基础。
孩子打滚哭闹肯定是因为需求没有得到满足,这个时候父母的冷眼旁观甚至嘲笑讽刺直至最后让孩子的妥协,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没有表达需求的权利,甚至感觉自己的要求是羞耻的,慢慢地,孩子就会怯于表达自己的需求,认为自己“不配”,很难建立起积极的自尊体系。
而没有自尊心的孩子是很难给他有效激励的。
生活中经常见到很多孩子犯了错,家长给予孩子非常严厉的批评教育的时候,孩子仍然嬉皮笑脸,没有半点难过,其实就是孩子自尊比较低、没什么羞耻心的表现,他们会觉得自己就应该这样被对待,因此也不会有动力去改进。
2、孩子情感上会有被孤立的感觉
孩子看到喜欢的东西,想马上拥有,这是所有孩子的本能。
孩子打滚哭闹的方式在大人看来是不对的,但是对孩子来说,只是表达需求的一种方式,家长不予理解和关心,很容易压抑孩子的欲望,包括被爱的欲望。
3、孩子不会用正确的方法表达需求
孩子即使最后哭累了、妥协了,他依然没有学会正确表达需求的方式,如果家长不及时安抚,并且告诉孩子如何正确表达诉求,那么孩子下次遇到类似的情况,或许还是只会通过这种简单粗暴的方式来表达。
所以,面对孩子的胡闹,我们要有坚持原则的决心和底线,同时也要用充满温度的方式去处理。
李玫瑾教授就曾经指出,面对孩子的撒泼胡闹,家长要顾及孩子的羞耻感,努力维护孩子的自尊,最好带孩子回家一对一教育。
当然很多时候,在外面没法立刻回到家中,我们可以带孩子到一个人少安静的地方,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,这个过程中要坚持“不要打、不要骂、不要走开、不要讲道理”的四不要原则。
不要打:暴力解决问题不可取,非得无法从根源上解决问题,还会给孩子不正确的行为引导。
不要骂:因为需求得不到满足,孩子内心已经是崩溃的了,父母的责骂会加剧孩子内心的自我否定。
不要走开:孩子哭闹其实是希望得到父母的回应的,父母不理孩子,虽然可能会让孩子知道哭闹没用,但是也同样会让孩子得出父母不爱我的结论。
不要讲道理:孩子在情绪崩溃时是听不进任何道理的,一味讲道理只可能火上浇油。
所以呢,摆烂式育儿看似很酷,但是并不可取。
面对孩子的哭闹打滚,我们一方面要正确对待孩子的需求,不要为了培养延迟满足的能力过度压抑孩子的需求。
真正的延迟满足一定是建立在得到足够满足的基础上,所以,面对孩子的需求,我们要理性去判断,需要及时满足就要及时满足。
另一方面,要认识到自己作为父母的责任,摆烂式育儿非常容易让父母在教育孩子作为和不作为这件事上,失去判断力。
比起什么都不做,让孩子自己知难而退,父母努力去学习相关的育儿知识、给予孩子科学正确地引导,才是最重要的。#育儿事务所#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st710.com/16467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