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时候你所认为的[摆烂],并没有你想的那么严重。
大多数人都会有这种感觉:人一旦想放松就感觉[摆烂],这个是不正确的
不要急,看完这篇回答,让你彻底告别「摆烂」。
在分析摆烂感之前,先讲个我自己的小故事:
自从工作室倒闭以后,我觉得自己已经无能为力了。为避恶性颓废,我决定开始锻炼学习!
我给自己定的目标是,按照公开教学视频高强度每天2套流程。
最初开始的几天,能很明显感觉从0到1的提升。但是半个月后,感觉提升特别小,甚至感觉不像继续了。
我身、心同时对锻炼学习这个事情,出现了厌倦。我被掏空的身体,难以保持每天高压的运动,以及这其中的枯燥。
不过我逼着自己继续下去,虽然没有放弃,但是之后的一段时间,每次都搞得很晚,越来越拖啦,速度也越来越慢,最后基本起不到什么效果。
不知不觉中,出门变成了一种应付,只是为了满足我幻想的成就感而已。
能不能锻炼身体,已经不重要了,能不能完成「打卡」,才是我更在乎的事情。
最后,除了「打卡」带来的微弱喜悦之外,运动对我而言,已经没有任何收获感,甚至让我感到痛苦。
每次运动之前,我都会进行这样自问自答答:
真实的我:我今天偷懒一天行不行,明天多做一套?
理想的我:不行,这样你的坚持就中断了啊。
真实的我:今天少做一点吧,身心好累啊?
理想的我:你连这点意志力都没有,那也太菜了。
真实的我:停一段时间再做吧?
理想的我:明明有时间,也不去锻炼,你要摆烂了?
如你所料,又死死撑了半个月之后,我放弃了伟大的事业,选择了横躺在床上舒服地玩手机。
但是真的舒服吗?
说实话,不跑之后,我一直在备受「颓废」的煎熬。
我知道运动的好处,但是内心又在抗拒锻炼。
就这么一直矛盾着,摆烂一个多月,那个瑜伽垫就一直在粘灰。
直到有一天,我看到了一句话:
很多时候,你是真的想努力,还是为了努力而努力?
于是,我问了自己一句:
你是真的想锻炼,还是为锻炼而锻炼?
直到那一刻,我才明白了问题出在了哪里。
如果你在想为什么会这样,说明你开始了深度思考,已经准备好改变自己,希望优秀的你能花一秒为我点个赞,让我们继续往下~
01、避摆烂落第一步:认清自己的极限在哪里
作为一个初级着,我初期最适合的训练是初级,我却把最开始高级当成目标,当成了自己以为可以坚持的坚持而坚持。
为了保证每次都训练2套,之后的我只能不断地逼自己,结果对训练越来越抗拒。
就像学习时,很多人一听到一天高效学8小时,连续不中断地学上一段时间,就能取得好成绩,进步飞速。
于是两眼发光,大佬厉害,听起来真牛逼,就想也不想的开始尝试。
最初几天,他们接着饱满的初始状态,确实能做到1天8小时,连着学好几天,让成就感瞬间拉满。
但是当状态逐渐减弱,有部分人还硬逼自己达到这个高水准,不良的影响就出现了。
轻者学习效率下降,重者厌恶抗拒学习。
误把状态最好的结果,当成每次必达的目标,让自己超负荷持续努力。
是我们很多人在做一件事时,最容易犯下的错误。
这种错误带来的甜头,会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,迷失了自己。
连续学习,所带来的满足感和安慰感,在初期会是一种动力,但一旦把这种动力变成压力,长远来看并不会是一件好事。
持续努力是件好事,但是持续逼自己超水平努力,就会容易失控。
很多高三学生,在高考结束后,报复性的熬夜,打游戏,就是因为失控了。
因为他们持续逼迫后,突然释放的他们感到迷茫、焦虑,恐惧,只能用游戏来麻痹自己,对自己进行心理补偿。
所以,比起逼自己超水平努力,找到适合你的节奏,游刃有余带来的从容,会让你的成长更优质。
02、找到你最舒服的节奏
村上春树在《当我谈跑步时,我谈些什么》里,讲到自己写作时,给自己的规定:
每天写十页,即使心里还想继续写下去,也照样在十页左右打住;哪怕觉得今天提不起劲来,也要鼓足精神写满十页。
你看出他的秘诀了吗?
十页,不管如何,每天写十页,不多不少。
这就是村上春树的秘诀。
33岁开始职业写作的村上春树,能保持如此高的创作效率,就在于他很好的把握住了自己的输出节奏。
这个节奏,让他能持续良好的输出写作。
而我的跑步大业,看似每天都是30分钟,却完全没有任何节奏可言。
想进步快一点,远一些。
不想学习,就拖拖拖拉拉,左脑袋进右脑袋出,应付完30分钟。
既没有好好的休息,也没有好好的提升。
这就是节奏的缺失。
所以之后,我给自己定的初级目标,每天最少一套,不多也不少。后续看情况逐步提升
因为我知道,没有节奏的努力,在爆发期可以轻易满足自己的「成就欲」,但是无法做到持续努力。
事实证明,我的调整是没有错的。
其实像很多人减肥,突然间开始节食,不仅不会长期保持苗条,反而会有反弹的危险。
这就是无节奏努力潜在的风险。
当我们保持一直高强度学习,一星期,两星期,看起来似乎是很有毅力,但是学习质量真的有保障吗?
想要一以贯之,适合自己的节奏是必不可少的,不要硬把自己套进别人的节奏里。
好的学习节奏,需要自己慢慢去调整、发现。
这一点其实并不难,只需要你记录每天的学习时间,画一张节奏图就可以。
当然如果使用Excel,可以更快搞定。
方法很简单:
1、记录你每天/每周的学习时间(锻炼次数/写作字数…同理)
2、一周,或者一个月输入到Excel
3、生成节奏图
4、找到状态「断崖式下跌」和「持续稳定」的区域
断崖式下跌:比如你今天学习了10小时,但是可能因为强度太高,第二天连1小时学习都没有;或者你这周连续学了7天,下周突然只认真学了3天,这些大幅度的波动,都是我们要避免的。
5、避免断崖,保持在稳定区域。
每个人的状态都像一根皮筋,一直用力扯,容易崩断;一直放松,容易老化。
你要能绷紧,也要学会慢慢松手,让它松弛一下。
很多人都遇到过这种学神吧。
看起来每天划水摸鱼,但是学习就是特别好。
他们看起来也不自律,似乎也是在堕落,但是成绩就是特别好。
其实就是因为他们知道自己的节奏,有的放矢,该学的时候好好学,该浪的时候好好浪,在自己的节奏里,乘风破浪。
03、为了更好的继续,中断一下自己
看着打卡日历上,连续的绿色小勾,我痛苦且欣慰。
这些小勾证明了我没有堕落,证明了我是个自律向上的人。
我就这样一直自己骗自己,自己感动自己,又坚持了一段时间。
即便跑步越来越慢,质量越来越低,但这些连续的小绿勾成了我最完美的借口:
至少我「连续」打卡N天了!我没断,我没断,我没断!
事实上,这种想法,到后面已经逐渐变成:
我连续打卡N天了!我不能断,不能断,不能断!
这种想法压抑着我内心的抗拒、身体的疲惫,看似还在继续,其实一直在透支了我对锻炼的兴趣。
当你做某件事,为了完成而完成时,这件事就开始变味了。
因为,你已经从主动,变成了被动,自我掌控带来的幸福,已经消失的一干二净。
学了一星期,周六、日不学了,影响很大吗?
明明已经坚持不下去的人,为了「不中断」而努力的人,已经不是在朝前走,而是为了避免恐惧,在苦苦硬撑。
尤其是现在很多学校,实行一周上六天,休息一天,有些甚至连上两周,休息半天。
对于很多人来说,只是在不断透支自己的积极性。
这种为了努力而努力的行为,会让我们失去自我掌控的感觉。
在这条密封,没有通气口的跑道里,只会剩下压抑,让你的压力不断堆积。
像学习这种长期任务中,不要把自己逼得太死。
生病了,就好好休息;学累了,就好好玩。
约朋友看个电影,逛下街,或者看看课外书,偶尔玩上几小时手机,只要把握好度,释放压力,反而有利于整体持续性努力。
人生就像多米诺骨牌,你不必为中断而焦虑,只要你恢复状态,继续推动下一块牌,问题依旧会一个接一个被你推倒。
记住,中断不是逃避,是为了更好的继续。
04、分析具体问题,别总是审判自己
中国有句古话:有志者事竟成。
这句话的本意,是用来鼓励那些消极的人,但现在反而更多的被用作批判,尤其是审判自己的时候。
你的事成了没,没成?那肯定是你的决心还不够!是你还不够努力!
最典型的案例就是,一个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,家长的第一反应肯定就是,你这个孩子,学习肯定不努力,没用心。
但有时候,我们已经在努力,已经在用心了,有些人甚至就像我们前面说的,已经在过度的努力了。
结果还是被扣上了不努力的帽子。
潜移默化下,我们都养成了一种惯性思维,一旦受挫,就开始不断的分析自己,给自己戴帽子。
我成绩不好,是不是我还不够用功?
我这么幼稚,是不是我的生活还不够惨?
我想休息了,是不是我堕落了?
我不想锻炼了,是不是我不自律了? ……
如果你也这么想过,请赶紧停止这种想法。
把什么问题,都归咎到自己身上,是中国谦虚美德,但是一过度,就是一个非常负面的分析模式。
这也是为什么,很多自媒体,现在能靠着所谓的「自律学」,成功割到了一波又一波的韭菜。
不是说自律不好,恰恰是因为自律这件事太过于完美,反而让做不到的人,把锅都背在了自己身上。
你完美的女神不爱你,我们多数人第一想法肯定就是,我是不是哪里不够好。
但为什么不能是,女神哪里有问题呢?
回到自律,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这么一件事,一个人本来就醒的早,所以能每天做到早起。
是早起让他看起来很自律,而非自律让他早起。
而有些人醒不过来,还要逼着自己早起,最后还怪自己意志力不足。这不是很扯淡吗?
同理,别人能一直学,并不一定是自律,只是他更适合一直学的模式,而最适合你的节奏可能是学5天,休息两天,或是学两星期休息一天,非给自己扣上「堕落」的帽子,解决不了任何问题。
想要真正的改变自己,先放过自己,再对具体问题,给出具体分析和解决方法。
每次出现问题时,拿一张纸,把你的想法写出来。
如果总是出现,意志力、毅力、自控力等比较抽象、假大空的词,就说明你可能又不由自主的开始审判自己,需要重新调整一下思考的方向。
举几个例子,如果你现在觉得自己不想学了,可以从不想学的具体现象去解决问题。
想玩手机,就去解决放下手机的方法,像远离手机,关掉wifi,尝试静下心来。
学习兴趣变低了,就可以去先学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情,然后再保持这种状态,回去学你兴趣比较低的内容。
累了,就中断一下,让自己好好放松,再接着学习。
所以,出现问题时,我们要去解决具体的问题,一味审判自己,怪自己堕落了,意志力不足,不仅会让你的心态越来越消极,也会让事情越来越糟糕。
05、正视「间歇性堕落」,杀死恶龙
上面说了这么多,但说到底,「间歇性堕落」其实是一种根本不存在的东西,就像「间歇性努力」一样,它们不过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欺骗。
前者,是过于懊悔自责;后者,是过于惶恐不安。
在人生中,总会听到一些人略带遗憾和你说:你当时要是更努力点,学习再积极点,平时再少玩点,现在肯定能取得更好的成绩。
不可否认,确实有这种可能,但与其遗憾这种「有可能」的存在,在我已经知道「节奏性努力」一定会让我变得更好的时候,我为什么要自责呢?
人生,不就是一场巨大的跑步事业吗。
近百年的时间,如果在前期不要命的奋力冲刺,只为了让自己安心,结果透支了对后半段生活的激情,以及身体的健康。说实话,这种交换实在不划算。
当我意识到这一点,发现所有的事情都是如此。
跑步、学习、工作、爱情、人生,都是一段需要有节奏、持续,才能取得更好结果的事情。
从那以后,每当我开始出现「堕落恐惧」时,都会问问自己:这一刻的松懈,能否决定我的一生?
事实上,第二天我依旧会兴致勃勃的翻开书本,穿上跑鞋,重回人生这条跑道上,继续朝前奔跑。
那一刻,是快乐的,是在成长的,对于整个人生来说,它是连续的,这其实就足够了。
在《变态心理学》里有这么一段话:
当个体对不可控事件产生无助感,并将失败归因于自身而非外部因素时,不仅会导致无助感和抑郁的动机和认知缺陷,而且还伴有自尊的下降。
最重要的是,如果那些非抑郁的个体具有这种归因方式,那么,他们在未来遭遇不幸事件后患上抑郁发作的几率会更高。
尼采也说过:“与恶龙缠斗过久,自身亦成为恶龙。”
所以,正视我们的「间歇性堕落」,其实是在正视我们的人生。
做到这一点,恶龙也就不复存在了。
最后,想请您帮个忙,希望消灭了恶龙的你,能花一秒,为这个文章点个赞,这样能让更多有需要的人看到这把「屠龙宝刀」,也是对我最好的鼓励,感谢~
-END-
文章的每个字,都是我用心敲出来的,只希望对得起每位关注我的人。
求点个「赞」或「关注」,让我知道,你们也在为人生「拼尽全力」。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st710.com/16379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