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/田乔飞(“成都市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”市民观察员)
今天是五四青年节,有两个被当代青年广泛使用的高频词语,你一定不会陌生,一个叫躺平,一个叫摆烂,如下图所示。
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摆烂和躺平是一个意思,四仰八叉躺着,什么也不想,放空自己,像一滩烂泥,这是一种既颓废但是又极度舒适的状态,先不要忙着皱眉和谴责,毕竟伟大的文学巨匠托尔斯泰也有过这样的时刻。
托尔斯泰的笔记就这样写过:1858年9月19日:很愉快。决定了,应当爱、应当劳动!就这样。1858年9月20日:很累。不想爱了,也不想劳动了。
你看,昂扬的状态保持了一天就歇菜,文学巨匠尚且如此,普通人摆烂一下怎么了?有什么好值得口诛笔伐的?
但是如果把躺平和摆烂,单纯理解成年轻人的不思进取,随波逐流,那可就错了,这两个高频词语的背后其实暗藏心机。
躺平和摆烂,其实是一种反抗,所有看似无意识的跟风行为,都有深刻的社会心理可以去查究,集体无意识背后往往有着非常值得研究的价值。当代年轻人的价值观不同于老一辈,在进化缓慢的肉身之下,灵魂已然有了大大的改变。
比如年轻一代会更注重自我的价值实现,反对加班,注重效率,不希望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加班中,不管老板们怎么吹嘘996是福报,年轻人都知道这是职场PUA,都是千年的狐狸,跟我玩什么聊斋?不就是压榨吗?还要说那么好听?
因此躺平和摆烂就像是一个消极反抗,好,以我今时今日之力量,还不足以正面刚,那我就躺下吧,随便你。所以这更像是一个讽刺,让气急败坏的老板们无处着力。
没有人会愿意被当成一个工具,但是哲学家韦伯在很多年前就已经注意到了这个无可避免的现象,工具理性塑造了社会制度,我们高度重视理性计算,且永无止境地追求高效率。人就成了一个工具,手段逐渐压倒了目的,一个现代的铁笼虽然庇护了我们,但是也囚禁了人的灵性。
因此,当代的年轻人早早看清了这个真相,他们要破除悲观,获得清明,达到从容,这是上一个世纪的哲学家交给我们的命题,留到这一个世纪来破解。这个过程可能很漫长,但是答案也会其义自现。
我会把年轻人的摆烂和躺平理解成一种戏谑和反抗,因为在现实生活中,更多的都是努力和奋斗,这是一种更加朴素也更加普世的价值观,在绝大多数年轻人身上自然而然地呈现出来。所以当年轻人说我准备躺平了,你可千万不要当真,因为他只是躺一下,然后爬起来继续奔跑。
我自己来自云南的偏远农村,就像当年那篇流传度非常高的文章一样,我用了三十几年时间才坐到星巴克跟你喝一杯咖啡,我从小就知道我跟别人的人生起点不一样,当城里的孩子在学唱歌跳舞画画的时候,我在山上放羊,在地里捡土豆,在艰辛的劳作中盼望着回家能吃上一碗加了白糖和开水的白米饭。
多年后,我听到一首歌,有一句歌词:身无一物,只能奔跑。在那一刻获得了巨大的共鸣,无意标榜自己,只是作为一个城市的异乡人,一个曾经的年轻人,这就是我记忆中最深刻的年轻的姿态,那就是往前跑。
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欢乐,一代人也有一代人的痛苦,那些迷惘既相同又不相似,但总能穿越层层的时间迷雾,在某个时刻达成默契和相拥。
没有人可以说清楚年轻到底是什么?但人人都向往年轻,都怀念年轻,甚至那些鲁莽和愚蠢,浮夸和虚荣,都是如此的倾城又倾国,佳人难再得。但我相信,年轻的意义绝不只是嘴上说说的躺平和摆烂,年轻一代若失去血性,只想躺下被生活宰制,无论对个体,还是对国家,对时代,都是一种悲哀。
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st710.com/16278.html